桂枝附子汤-《经方100首》
发布日期:2025-06-23 23:34    点击次数:134

【组成用法】

桂枝20~40克、制附子20~50克、生姜15~30克、大枣12~20枚、甘草10~20克。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苔白滑润、脉浮虚涩者。

【现代应用】

1、风湿性关节炎;

2、坐骨神经痛;

3、雷诺氏病;

4、急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

5、窦性心动过缓;

6、颈椎病;

7、动脉硬化症特发性脱疽;

8、皮肌炎;

9、中风后遗症。

【经验参考】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桂枝附子汤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让我们来看经文。“伤寒八九日”,黄树曾说:“首冠伤寒,则其初必有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金匮要略释义》)。“八九日”属于再经了,应该入里了,通常身体疼痛会有所减轻。“风湿相搏”丹波元坚认为风湿是太阳病而兼湿邪(《伤寒论今释》)。“身体疼烦”,山田氏说:“疼烦”二字颠倒,当作“烦疼”,次条“骨节烦疼”之语,及柴胡桂枝汤证“支节烦疼”之文,皆可征也。烦疼谓疼之甚,犹烦渴烦惊之烦(《伤寒论今释》)。“不能自转侧”,是说病人自己不能翻身,这是“身体疼烦”的补充,同时也提示病人处于卧床状态,属于被动体位。“不呕、不渴”明确排除少阳病和阳明病,提示病仍在表而未入里。虽未入里,但此时的身体疼痛也不是单纯的风寒束表的麻黄汤证或大青龙汤证了。《千金翼方》“不渴”下有“下已”;《外台秘要》“不渴”下有“下之”。“脉浮虚而涩”,则更是直接否定这两个方证。从用药来看,本方可以看作桂枝汤去芍药增桂以解表,加大附子以除水湿。和甘草附子汤证相比,疼痛不限于骨节,乃是周身皆痛,而且疼痛程度要甚于彼方证,故附子用量也大于彼。彼方“初服得微汗则解”,本方有生姜,发汗力度要强于彼方。

范中林治杨某,女,60岁,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农民。既往有风湿病史。1974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邀范老诊治,按太阳证风湿论治,十余日痊愈。诊见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法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桂枝附子汤主之。处方:桂枝15克,制附子60克(久煎,一个半小时),生姜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30克。连服四剂,诸症悉减,再服四剂,基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1979年6月追访,患者谈及5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范氏未言服药后是否出汗,既云“祛风除湿”,若不出汗恐不为治。值得注意的是,范氏用大剂量附子久煎,这是宝贵的临床经验,弥补了经文的不足。原方用三枚附子,不能不注意煎煮的细节。

《蓝轩医谈》载清川玄道家有中风奇药方,为桂枝附子汤或乌头桂枝汤加大黄、棕榈叶,初发不论虚实,皆可用,有奇效。本方合防己黄芪汤加赤芍、地龙等治疗下肢冷痛、浮肿,压之血色回复不好;或汗出、心烦、局部皮肤发暗、发紫的脉管炎、静脉曲张等患者,有时疗效很好。这些加味应用的经验仅供参考。

【注论精选】

樊天徒:本方药味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全同,但桂枝多一两,附子多两枚。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一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二枚或三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伤寒论方解》)

吴安庆:伤寒至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特感寒,且风与湿合,深入于筋骨肌肉之间。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者,表阳虚也,故用桂、甘、姜、枣辛甘生阳,以祛风邪;附子之辛热雄猛,通行十二经,肌肉筋骨,驱逐寒湿。此方药味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不怕同,而其剂量有异,后症微恶寒,阳气虽虚而未甚,故附子用一枚,此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患,脉已浮虚而涩,足见其阳虚已甚,故用附子三枚,加桂枝50克。《伤寒》《金匮》方用附子之多,无逾于此方者,意在阳气复辟,不得不借助附子之大力也。(《吴安庆医案医论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